close

抱歉! 文多圖少,非跑者可以不用看後面的比賽過程跟檢討了~~

成績證明.JPG

其實本來報名今年的萬金石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純粹就是因為在北部,又有接駁車,交通方便又可以過中午就回到家,對我來說是省時間又規規矩矩的一場賽事 (IAAF銅標應該夠規矩了吧 XD ),但在去年台北馬之後,這場已報名的賽事就突然變成了我的A級賽事,想在這場比賽達到波士頓馬拉松的標準 (簡稱BQ),雖說2017BQ現在也不知道,但是可以依照往年的資料參考,我這個年齡的人 (40~44),過去的BQ都是全馬3小時15分內完成的才有資格報名,而這個門檻得先達到才能看你報不報的上 (如果額滿會以成績排序優先錄取),所以2016萬金石馬拉松我的目標就是:3小時15 (以內)

 

直接說結果吧:沒達標,而且還慢了11分鐘多,簡直就是太誇張了~~~

 

也許有人會說,那我之前的最佳成績是多少呢? 其實就是上一場比賽,201512月的台北馬拉松,3小時36…………………

 

蝦毀! 頭腦有洞嗎?怎麼會有人認為可以在3個月中讓PB進步20分鐘?

 

是啦,我是不太正常(看完這篇應該會更認同吧…… XD),不過這些成績預估也是我自己評估計算之後覺得有機會但難度又很高的一個目標,這樣挑戰也比較有意思,對吧?

 

台北馬之後,12/27有去參加台北市5千公尺挑戰賽,測試成績是2118秒,前半段衝太快導致沒能依照自己預設的均速達到目標成績,但是對於全馬跑進3小時20~25已覺得應該很接近自己目前的狀況,所以只要好好訓練,在3/20達成3小時15分應該是有可能的….(完全就是憑感覺猜測的,哈哈哈)

 

 

訓練內容,仍然照著先前Benji Durden的馬拉松訓練課表來進行,但是縮短成12週,微調了一些部份,把15km比賽改成10km的自我測試,然後把其中2週的長跑改成M Pace的配速長跑,故且不論訓練效果,不過配速跑看來是需要的,而為何不論訓練效果呢? 因為2月跟3月的自主訓練缺課愈來愈嚴重,我想這也是這次會無法達標的其中一項原因吧~~~

 

跑量本來應該都會維持月跑200~250km的,但是因為缺課太多,所以2月才跑182km,而3月在20日比賽之前的19天總共缺課了11次(到底是還想不想達標呀你!)

月跑量.jpg

2016-01.jpg

2016-02.jpg

2016-03.jpg

不過這就是人生吶~~~ 老婆第二胎身體狀況不好,這也讓我很擔心,1月中老婆跟女兒又同時得了A流感,再來二月過年放鬆了一下結果月底老婆身體狀況不好在家安胎,生活作息多少都有些影嚮,不過最大的問題就是意志力薄弱,因為精神壓力變大就更會賴床,導致缺課率又再提高,再加上又冷又下雨……….. 完全就是被擊敗了~~~ orz

 

雪上加霜的就是在賽前一週開始出差跟加班,還有上班時間內工作滿檔,連中午都沒得休息,讓我回家後疲累感加劇,最後在賽前3天再來熬個夜通宵,本以為週六全休一天睡醒也沒有頭痛或是精神不繼的感覺,應該是沒問題了,果然沒那麼簡單,現在熬夜一天要調整一個星期才夠了……

 

本來在賽前一週的週六安排到鐵人工廠去作深層運動修復按摩,希望把身體肌肉狀況調整到最好,但是因為第一次作,所以按完後3天感覺有一些小狀況也沒時間再回去調整了,再加上通宵一整晚,全都白癈了啦~~~~

 

下次就知道,要前2週去調整,前3天再作一些狀況的微調才行(希望行程安排可以這麼理想就好)

 

賽前一週一樣計劃作肝醣超補,不過搞到賽前2天一量,體重居然創新低,這是在補什麼東西呀………好在週六早午兩餐有再作最後的掙扎,終於有把體重拉回來一點

 

賽前6~4天,減少碳水化合物,將的熱量來源提高到70%來自蛋白質,再於賽前3天開始降低蛋白質攝取,儘量多吃碳水化合物 (我有搭配高纖維),然後在賽前一天的午餐作最後一次超補,並且同時攝取大量蔬菜,以幫助在第二天早上比賽前順利排空腸胃,晚餐就吃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就好,蔬果跟蛋白質能免則免,這樣第二天的賽程中就沒有上廁所的問題了。

 

 

比賽當天

 

鬧鐘定在2:50,結果從9點不到躺到晚上11點多才睡著,但至少躺著也有算在休息啦…….

 

3點左右出門,騎機車到板橋車站坐上接駁車差不多3點半左右發車,到會場大概5點左右,在4點半時把一包威德in跟一瓶蠻牛給吃了(這是我習慣的賽前早餐),到會場有遇到初次見面的Kay與神秘人物 (咦!),東弄西弄的準備好加寄物,時間還太早,今年因為有分區,所以不用一早去搶排第一線,於是就再排一次廁所,差不多排到6點左右上完,再進到A區出發點最前面(我真的站在線的後方而已),身旁不乏叫的出名字的高手,等到將近起跑前,期待以久的我,終於近距離看到川內優輝了~~~

 

他就站在距離我2公尺的左前側,一個上班族可以練到這種程度,我想精神上就是我的偶像了~~~

 

今天的補給策略是跟去年12月的台北馬相同,起跑前1小時吃4BCAA+,半小時前再吃半包威德in,每2.5km1~2杯水,5km吃剩下半包感德in10km開始每5km一包GU(蘋果、焦糖海鹽、西瓜海鹽、焦糖瑪奇朵、西瓜海鹽、無糖瑪奇朵),20km時再補一包BCAA+,本以為在台北馬身體狀況都不錯,就參考這種方式,沒想到事後才發現這是個錯誤……

 

起跑~~~ 有點緊張,但試著不爆衝,心跳儘量控制在160bpm以下,看著配速接近4min/km進了萬里隧道,知道我必須減速,但似乎是微微的緩下坡,而身邊看的出來配速都是比我快的跑者,只能在隧道中看著心跳降速,維持155~157,第一個5km比預計的平均配速23’06”還快上1分多鐘,速度是已經控制住了,就當為了第二個5km的上坡存一點時間起來吧~~

起跑-尋寶網凌波零拍攝-01.jpg起跑,我在很前面-尋寶網 凌波零拍攝

5km配速

大會成績.jpg

其實這時心裏有點不安,因為以往剛開賽爆衝都會有一種精力旺盛的感覺,但今天只感覺到心跳偏高的疲累感,我想這跟前兩天通宵熬夜應該還是有影嚮吧….

 

10km15km20km、都大約在預計的315配速內,到了25km也還控制的住配速,直到30km也還穩穩的在預計的時間範圍內,但是其實從起跑的5km感到疲累,心想應該是身體還沒熱,以往過10km~15km之後會突然順起來有想加速的衝動,但這次疲累感從一開始就沒變,直到過20km之後我確定不會再有熱開了這回事了………

4km-by陳水蛙-01.jpg去程4公里處-感謝陳水蛙-水蛙哥拍攝

這時負面情緒不斷襲來,今天的萬金石就是為了要達標BQ,沒達標的話成績多少都是個屁,不如棄賽算了,那麼累幹嘛?(從起跑就覺得累也跑了20km,負面情緒差不多快爆炸了~~

 

不過我不希望我還沒盡力就被負面情緒給擊敗,所以一再告訴自己,盡力了嗎?你盡力了嗎?你真的盡力了嗎?

 

沒有! 我還能跑,我還可以用這個速度撐下去的~~ (我不斷的告訴自己)

30km之後,開始感到兩條腿的肌肉不時的跳動,壓縮褲已經管不住我想抽筋的肌肉,這時我不得不降速,因為我希望先用一小段路讓肌肉負擔減少,等補給吸收後會有新的力量支撐我再回到原來的速度,我知道35~40km中間還有一段上坡,但是我把賭注壓在最後的5km,如果撐過了35km,再來過了坡以後還有機會把時間追回來的

 

事與願違就是這麼來的……

到了將近35km時,我確定肌肉的狀況回不來了,只有愈跳愈大,沒有回到正常的趨勢,這時我居然下了一個決定,不管它了,你不要干擾我,我就是要用這個速度下去,管你跳呀跳還是抽呀抽,我要跑到跑不動為止………

 

應該是上天聽到我心裏的這個聲音吧…….  大腿開始抽筋,左大腿後側抽,我用右腿撐著,右大腿前側抽,我用左腿撐著,兩條大腿後側一起抽,我用前傾加小跨步繼續前進,兩條大腿前後肌肉同時抽………(這在騎單車時應該叫作定桿吧)

 

我想我的腿這時應該在跟我說:你再跑呀!看你多厲害……..

 

我可能瘋了吧……..

 

蹲下來把兩大腿後側抽筋拉開,再把大腿前側抽筋拉開,然後繼續站起來往前跑……….

3月-23-2016-08-35-54.jpg痛苦的表情,應該是抽筋了吧 (相片取自2016萬金石APP)

3月-23-2016-08-36-26.jpg還拍到不止一張 (相片取自2016萬金石APP)

結果就從6分半速 – 6分速 – 5分半 – 5分速…… 速度加不上去了,再跑到36km之後遇到金山的小上坡,第二次定桿………… (痛的咧!)

 

一樣立馬蹲下去拉開以後再繼續拚,終於在通過最後一個上坡後不再抽了(剩下下坡跟平路了)

 

眼看著315是到不了的,接下來我告訴自己,要嘛就放棄,要繼續跑下去就不管結果了,能跑多快是多快,盡全力跑就對了!

 

所以最後我就在不斷抽筋拉開再上,再抽筋再拉開再上……的循環下,跑完最後的幾公里(大約在33km左右開始發生較明顯的抽筋,直到36km的上坡第二次定桿)

 

我想這下子我知道意志力的極限在哪裏了,當兩條大腿的前後同時抽筋時,光用意志力是無法叫它們繼續工作的…. XDDD

 

從金山的下坡開始,我就咬著牙不斷的往前衝,戴上風鏡遮住我痛苦的表情,不管雙腳著地時的磨擦聲已經變大,跑姿也早已變形,但我知道這是我目前所能作的最後一件事,用盡我所有的力氣衝回終點

終點前2公里-by陳水蛙-5.jpg終點前2公里,戴上風鏡不露出痛苦的樣子,感謝陳水蛙-水蛙哥拍攝

在進入萬里隧道後我開始閉著眼睛跑,只每隔一下張開眼睛確認前方的路是平坦的,因為我知道我現在可能沒辦法興奮的衝回終點,而且這個看不見盡頭也沒有GPS訊號來讓我看配速的痛苦階段可能會讓我慢下來,我只有盡力的往前跑,不讓心跳下降,這一段心跳都拉回155~160以上,我想這是最後的力氣了吧~~~

 

終於出隧道轉個彎就看到終點,我看著計時器的時間,3:26:xx 我只剩下330可以撿到了,這就是我給萬金石的一個交代,也是我今天可以說我真的盡力了…..

終點前出萬里隧道-by TonyChen-01.jpg終點前出萬里隧道(旁邊的大哥好像很吃驚的樣子),感謝Tony_Chen拍攝

終點前100公尺-01-運筆-貢丸.jpg終點前100公尺,照片取自運動筆記 - 貢丸拍攝

雖然這個時間比我上一場台北馬的PB又快了將近10分鐘(3個月前),但我知道這不是我要的,也不是我能達到的最佳狀況,檢討留在回家以後再作,眼下就是好好收拾東西,休息一下回家吧~~~

 

過終點時,陳彥博幫我掛上完賽獎牌,他對我說:恭喜你,辛苦了! 他大概看到我通過終點後掙獰的表情,所以才會這麼說吧,哈哈哈~~~

 

PS:事後看Garmin的紀錄,我總共停下來約2分鐘的時間,也就是說兩次定桿我只各花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來把完全抽筋的兩條腿肌肉拉開就繼續跑了,真的是瘋了吧………

 

 

賽後檢討:

 

我想,2月跟3月份自註訓練缺課是第一個影嚮的原因

 

賽前的熬夜讓身體處於疲勞狀態未能恢復是第二個原因(開賽前段就有疲累感應該就是這個原因了)

 

第三個原因也是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應該就是我錯誤的評估與補給吧~~

 

在賽後幾天反覆思考與檢查數據下發現,用台北馬與萬金石相比,氣溫與天氣幾乎是一樣,只差在萬金石的風比較大,而且找不到人跟跑,所以幾乎全程自己頂風

 

發現到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依照目前的補給內容,總攝取的電解質量是不足的,而且大約是到我平時攝取的1/2(若以每10公里喝掉600~700cc運動飲料來計算的話),不難想像為何在後段會瘋狂的抽筋(然後我再瘋狂的抵抗抽筋 XD

 

但是台北馬為何以相同的補給策略卻沒事呢?

 

研究了自己的Garmin數據後發現,台北馬跟萬金石估且不計坡度變化,天氣跟溫度都是幾乎相同,唯一最大不同的就是…………

我的平均心率~~~

 

台北馬在理相配速中(1~34km35km後因腳底水泡而達不到配速),我的平均心率是150bpm(每分鐘150下),而萬金石在理想配速中(1~30km30~35km略為降速,但心率也接近),我的平均心率是155~157bpm(每分鐘155~157下)

 

這樣就很明顯了吧!強度的差異會顯現出肌肉的極限,也會提早把能量消耗完(包含電解質),所以我台北馬的配速其實是相對保守許多,而萬金石的配速應該是我目前的極限了吧………

 

但我還沒有全部的狀態都準備好,簡單來說可以用三個字帶過:練不夠!

 

不管是課表的達成度、長距離M Pace的配速跑、還是補給的規劃,都是需要反覆訓練的,我想吸取了這次失敗的經驗,下次所犯的錯誤應該就會更少了吧~~~

 

波士頓,我今年還有一次機會,不過也剩不到一個月了,有可能達成嗎?也許還是未知數,但還是值得再努力看看!

 

謝謝老婆支持我的夢想,在我提出這個想法時(想去跑波士頓馬拉松),老婆馬上表示支持我,而且還跟我一起找可達標的賽事,跟提醒我、關心我賽事&機票&住宿的種種事宜

 

其實以目前老婆的身體狀況,讓我更加擔心如果我獨自一人出國,放她跟女兒在家,萬一有什麼事會不會臨時沒人可幫忙,也還好最近漸漸好轉,不過還是偶有狀況就是了………

 

盡力而為吧!如果今年不能達標,那就等兩個女兒都乖乖的時候,爸爸再來努力訓練達標吧!

 

最後,我的PB從去年的萬金石進步2分鐘之後,再從4小時前進到目前的3小時26分,這就告訴我,只要努力,330真的不是夢,記得好像是川內優輝說過,即使是一般市民跑者,只要努力,是可以達到馬拉松3小時完成的成績的,至於要進到2小時30分,就需要有天份才有辦法達到了

 

要破3嗎?  很想啦!不過不急,先達BQ再來說吧~~~~

 

我們下次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馬拉松 2016萬金石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gYeh 的頭像
    RegYeh

    簡單就是一種幸福-Reg Yeh

    Reg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